而作为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1944年在法国英雄戴高乐将军的鼓励下创办的这份报纸,在娱乐版的头版头条上,刊登了法国十大影评人之一奥斯汀先生的影评。
而这份影评,说的不是其它电影节前饱受关注的电影,而是一位年仅二十岁的中国导演,一部只有13分钟的短片电影!
“完美的电影,一切只在于你的看法,十三分钟浓缩便是精华,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性――《调音师》”!
很多看过《调音师》的观众们,都在纠结调音师的生死,
有人用各种逻辑来分析影片中所展示出的细节,想要证明调音师是死了还是活着。在我看来,这部短片无关于调音师的生死,或是生与死,在这一刻已然不再重要。
调音师在电影的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失败者与偷窥狂,他在电影中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的是多数人。
由于比赛中的受挫,调音师不再地音乐和自己的事业感兴趣,他放弃自己的人生,从此一蹶不振,有天他决定装成一个瞎子,发掘他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与种种不幸,他利用这种发现他人痛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久违的快乐,就如同那个泰姬陵的故事一样。
当他变成一个偷窥者,他一边注视翩翩起舞的裸体少女,一边激情四射地演奏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众所周知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充满激情并且以难度见长,在决定人生成败的大赛上他仅仅弹出一个音符。但此时却手指如飞放佛人琴合一,导演把这样的曲子安排在偷窥时演奏,表达的是人们在挖掘他人隐私来满足自己利益时的那种眉飞色舞和扭曲的快感。
假装盲人后他的人生变了样,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畸形的。他和老板吃饭的片段很重要,服务员先后两次把菜单和价格单摔到桌子上。卡莱尔说过,没有人在生活中能完全避免与别人碰撞,他不得以各种方式挤过人群,冒犯别人的同时也忍受着别人的冒犯。导演在这里用扔菜单的方式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尊重,我们彼此粗暴相待,即便这本应该是你的职责。结账时调音师故意刁难服务员并扬言要找经理,但走出饭店时脸上洋溢的分明是笑容,为了表现得意的心情,导演让他适时的调侃了那位过马路的老太太,我想我们习惯了相互折磨但还乐在其中,并且丧失了基本的自知之明。
调音师的老板是个关键人物,他在片中代表了人性的底线,但最终还是被突破了。他默许了调音师的欺骗行为,因为调音师反复强调提高了生产力,并不止一次的反问“你要炒掉我吗?”,人们在面对贪婪和追逐既定利益时是可以放弃底线的,对于操守的坚持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影片的最后,儿子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这个是可以确定的。调音师被老人的尸体绊倒了,但依旧强作镇定去调音,这无关于他的敬业,更不是他拥有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的强大内心,导演为他设计了内心独白“我调好音,穿上衣服,然后离开,就这样”,这样的独白让人心寒,甚至都没有一句“离开后我去报警”。他“镇定”的坐在钢琴前,目光直视前方,比盲人还要瞎,!只要能够明哲保身,即使出了人命也要装作没有看到,哦,多么可怕的事实!
凶手手持射钉枪,站在调音师的背后,形容的恰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人都不声不响,甚至面带笑容。当你转过身去,他就拿着利器站在你身后。
最后,导演选择让人性来毁灭人性,当调音师交代了备忘录遗忘在口袋中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谎言被揭穿,即便已经关乎存亡,他仍旧不知悔改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心存侥幸心理,甚至连反抗的想法都不曾产生。手持射钉枪站在调音师身后的凶手此时代表命运,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是命运的强者,他们主宰命运,并不时向它怒吼,其余的都被命运折磨的不成样子。我们抱怨,我们忍受,却从来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对它说不。面对如此懦弱、冷漠、胆怯却又贪婪的人性,导演用另一种人性,手持射钉枪,击穿他的脑壳。
调音师是生是死都已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人性的崩离。
音准可以调节,可人性呢?
《调音师》,耐人寻味……
很感谢年仅二十岁的导演史密斯张为我们带来的这部电影,这让我彻夜未眠,如诸君有空,可以前往一观。
另外,我提一句,史密斯张是位前途无量的年轻导演,我敢预言,他今后的成就必然不凡!